《潛能力》石井裕之大師
《潛能力》 石井裕之大師著 天下文化出版
有些事情的發生,常使我們措手不及,在責怪外界的一切人、事、物的時候,殊不知「境」是《識的投影》,這正是反映【當時的作用力】,《成功的秘訣》就是跟「另一個自己」好好的相處。
我們每個人的《內在》都有「兩個自己」,一個是「平常的自己(意識) 」與「另一個自己(潛意識) 」,兩個自己,即是《身心合一》覺察當下,「如何讓內心的自己來幫助外在的自己完成想做的事」。催眠大師馬汀說:『不用意志力(意識)要用想像力(潛意識)』,日本個人激勵專家石井裕之所著的這本《潛能力》,也簡單的運用這《四項法則》,告訴我們如何輕鬆運用《潛能力》。這《四項法則》既不是『心理學』,也不是『哲學』或『宗教理論』。人生的際遇,可能因為一句『簡單的話』,就會讓《你的一生》完全改觀。
◇四個法則:《顛倒、重生、節奏、咒語》。
《顛倒法則》,就是與「另一個自己─(潛意識)」好好相處的法則之ㄧ,就是你現在所遭遇的「心境」和《潛意識》的「識」是完全顛倒的,只有跳脫【大腦思考的盲點】,透過「覺察」才能看清【事情的真相】。
例如:『佛在你心中』(表意識的認知) ,
『你在佛心中』(潛意識的真相) ,
你可曾想過有何不同嗎?發揮你的想像力!逆向思考法!
一、「內心支點」(位置):
就是把「內心支點」位置放對了,就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例如:「把英文學好之後,就可以當〝口譯員〞。」
◇原因和結果–把「內心支點」位置放在「表意識」的思考方式。
例如:「想當〝口譯員〞的話,從現在就要用功學好英文」。
◇結果和原因–把「內心支點」位置放在「潛意識」的思考方式。
※先確定「結果」再實踐「原因」。這樣就能讓「潛意識」接收到訊息,發揮最大的效果。
因為「潛意識」的力量有「表意識」三萬倍大。
二、「主客關係」(內容):
「境是識的投影」,「外在一切相,皆為內心的投影」。
《內容》就像『秘密』書中提及的【心想事成】三個步驟:
1.要求(向宇宙下訂單)。
2.相信(宇宙心靈力量~創造萬物的力量)。
3.感覺(已經得到了!)。
三、「時間流動」(時間):
※在「潛意識」中,根本沒有《時間的概念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
》。
※【宇宙共同語言】是《影像》。
◇為甚麼無法發揮「潛意識」的力量呢?
原因在於我們都在運用「表意識」,卻不懂得運用「潛意識」啊!
因為「潛意識」與【豐盈的宇宙】是連結的!
◇如何運用「潛意識」呢?關鍵就在於進入「潛意識」!
◇如何進入「潛意識」呢?就是運用你的「想像力」。
※【左腦】負責「邏輯、演算」(屬理性)。
※【右腦】負責「想像、靈感」(屬感性)。
◇【右腦】是進入「潛意識」的門戶;開啟【豐盈的宇宙心靈】~威力之點。
夢想起飛時,請先把你的【內心之點】,固定在你的目標。
勇敢地向【宇宙下訂單】,祂會如【你所想的呈現】!如果你不讓「內心支點」固定下來,在內心裡,好不容易想開始努力的「另一個自己=潛意識」,就沒辦法發揮力量,【大腦】會懷疑是否可以相信這種方法,不相信,就無法開始!
從「潛意識」的觀點,來看「讚美別人」就等於「讚美自己」,真心「稱讚別人」可以為自己增加「自信心」,也難怪,我漂亮寶貝妹ㄚ,笑說:「要知道姐一直在讚賞別人,事實上是在讚賞她自己呢!」。
【你喜歡他】嗎?事實上是【你喜歡你自己】,學習對象有【你過去的妳】以及【未來的妳】,相反的,不喜歡《他的原因》,即是不喜歡《自己的缺點》,因為他反應《你內心的缺失》,所以囉!要雙贏,【你好棒=我好棒!】。
《人性的弱點》卡耐基說:『不要批評,要讚美,
要傾聽。』即是《同夥的意識》,「想得到他人的認同,得先認同他人」,確實「稱讚別人,自己也會變得幸福」。
在「潛意識」的世界裡,『時間』是《逆流,顛倒的》,上帝(佛)在你心中,你也就在上帝(佛)心中,原來你就在天堂,當中未曾離開,只要打開自我設限,你就會發現,原來上帝(佛)與你同在。
靠【右腦】是通往「潛意識」的門戶,「潛意識」是「表意識」的3萬倍。(用顛倒法則,不照順序,【左腦】就退出了不合理,讓【左腦】退出機制,好讓右腦接受。)
「潛意識」就是【整理高手】,到時候就有靈感出來,「休息」就是【最好的方法(管他的)
】。
※『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』,“困境”是上帝送給你的【最好禮物】。
※“破壞”是【建設的開始】,放下我所知的觀念(對錯)。
※你不能以【昨天的標準】,來評量【你未來的人生】,『重複的節奏』會形成你的“主張”。哈哈!
所以請你一定要記住,千萬不要一直重複《同樣的牢騷》唷!
【習慣】,就是【最強而有力的主張】。
※《秘密》強調【你要的】,不要去強調【你不要的】,
目的在於讓「潛意識」,知道~我所說的話,就是【王道】(會實現)。
因為石井裕之大師的個性,跟光子有相互吸引的地方,所以光子很喜歡這本《潛能力》,
光子期待有緣能跟各位好友,面對面分享!
感謝各位好友分享囉!
祝 心想事成、平安喜樂
光子2010.12.2